[设置主页]
[收藏本站]

董连禹个人网站-2022年新   

Bei Jing Hua Rui Zhi Cheng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今天是:2025年05月26日,目前本网正在建设中

拼搏、创新 、守正、承担

生活经历【点击相片进入图片组】


名称:2024年7月在北京西四天主教北京教区主要堂游览

我的感想:

   天主教北京教区西什库教堂位于西什库大街南端。作为主教座堂,其整体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哥特式教堂,附属建筑由中式住宅、庭院及园林等组合而成,是北京最大的天主教堂建筑群,亦曾是北京内城最高的单体建筑。
   圣堂正门月台两侧建有两座重檐歇山黄色琉璃瓦碑亭。亭中立螭首龟跌碑。碑文阴刻,东亭石碑碑阳《迁建谕旨》,碑阴《照泽商定合同》;西亭石碑碑阳《迁建天主堂碑记》,碑阴为满文对照之记录。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皇帝偶患疟疾。当时在京的两位传教士得知后立即献上金鸡纳霜,使得皇帝病愈。皇帝大悦,遂赐蚕池口之地建天主堂。教堂于四十二年(1703)建成,因其在北京内城之位置而俗称北堂。康熙皇帝亲笔撰书“万有真原”匾额、长联及律诗一首并派人送至堂中。
   清光绪十二年(1886),清廷扩建皇宫。经与教会协商,划拨给教会西安门内西什库南端三分之二土地作为另建新教堂之用,并从国库划拨银两用作修建之经费。气势宏伟的大教堂连同主教公署、天使修院、仁慈堂等附属建筑群于十四年(1888)正式落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北堂大修。清政府又将西什库其余三分之一土地赐给教会。教堂在原有基础上再加高一层,终成今日之建筑样貌。
   1985年党的宗教政策全面落实。市政府拨付文物专款对西什库教堂进行修缮。同年教堂举行复堂祝圣大典,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87年西什库教堂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教堂再次重修,其经费仍为市政府拨付文物专款。北京教区李山主教于2018年8月11日举行了“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府迁址、西什库主教座堂重修感恩暨祭台奉献礼”。在天主圣神的护佑下,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府及西什库主教座堂历经多年岁月变迁后,终将重新恢复使用。
 

  西什库教堂,原称救世主堂,又称北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原址在中海西岸紫光阁以西,建成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因地处蚕池口,故俗称蚕池口教堂 [11]。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迁至西什库,1985年恢复开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北京较大、较古老的教堂之一 [5]。
  西什库教堂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顶端共由11座尖塔构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堂正门两旁,有中国式建筑碑亭两座,亭内分别立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天主教堂迁建谕旨碑和满汉文天主堂碑 。1984年5月24日,西什库教堂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2006年5月25日,西什库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法国耶稣传教士在西安门内蚕池口修建救世主堂。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救世主堂扩建并开堂。
清道光七年(1827年),救世主堂被清政府拆除,并没收全部教产。
清同治元年(1862年),救世主堂建育婴堂(仁慈堂孤儿院)。
清同治四年(1866年),救世主堂在原址复建。
清光绪四年(1878年),救世主堂建印书馆、图书馆 。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慈禧太后以救世主堂临近三海在钟楼顶可窥见御园为由,令拆除迁建。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拨银择西什库地8.09万平方米建西什库教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西什库教堂建成。同年,义和团焚烧西什库教堂。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西什库重修,并加高。
1958年,“献堂献庙”运动中,西什库教堂被上缴国家,教堂收藏的教会藏书和文献,被运出教堂移交北京图书馆收藏。
1985年,西什库教堂重修,退还北京天主教会。同年12月24日,举行开堂圣典,恢复宗教活动。
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西什库教堂全面修缮。
2018年8月11日,西什库教堂重新恢复使用。
西什库教堂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顶端共由11座尖塔构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堂前有月台,三面有汉白玉石栏杆,堂正面上镶汉白玉石一方,镌刻着耶稣善牧圣像。堂正门两旁,有中国式建筑碑亭两座,亭内分别立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天主教堂迁建谕旨碑和满汉文天主堂碑 [7]。南侧建有唱经楼。现由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使用。
 

主要建筑

大堂
    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状,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塔尖高约31米 [11]。堂内有明柱三十六根,柱顶俱镂菘菜叶形,柱高4丈9尺。大堂北侧有正祭台和配台,后为苦难堂,苦难堂西墙上镶有樊国梁墓碑。大堂正门内建有唱经楼 [8] [12]。

碑亭
    西什库教堂正门两旁,有中国式建筑碑亭两座,亭内分别立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天主教堂迁建谕旨碑和满汉文天主堂碑 [7]。
 

主教府
    主教府,即西什库教堂西跨院,占地面积10544平方米,建筑面积655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近现代中式建筑,是由四进大院组成的建筑群 [7]。
 


四大天主堂
    北京四大天主教教堂分别是北堂(西什库教堂)、南堂(宣武门教堂)、西堂(西直门教堂)和东堂(王府井教堂)。西什库教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北京较大、较古老的教堂之一 。
 

活动
    1918年11月13日,西什库教堂举办庆祝一战胜利的活动,时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徵祥、参议院院长梁士诒等人与各国公使参会 。
 

文物价值:西什库教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北京较大、较古老的教堂之一。
文物保护
 
1984年5月24日,西什库教堂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2006年5月25日,西什库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返回前一页》